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如果我是唱Jazz的八歲女孩



在「八歲女孩爵士腔唱Fly me to the moon」中,有網友留言如下:

1。
「不懷疑她的天份,但還是喜歡看小孩唱童歌。作為父母的,是否可多留些空間給孩子們?」
2。
「jazz不是人人能唱的,有天份不趁早培養,是要等她平凡地長大?更何況看得出她還是挺喜歡jazz的,不喜歡很難做得好」


做父母真的不易,為人子女不易,這是說了等於沒說的總結。如果小孩有天份,培養天份是份父母的責任?培育下一代,就是有「培」和「育」的部份。養了,如果發現兒女有某方面天份而家境條件又許可,是否就要及早將它發揚光大呢?他日兒女只能「平凡地長大」,會怪父母當年沒有刻意發掘與自己的天份,還是感恩自己得到難得的任性與自由?

這畢竟是個現實的社會。從今天回望從前,都會多了很多實際的考慮,是小時候從來不會多想的。比如說,如果可以,當年應該努力學好英文,那在香港做什麼事都能事半功倍。而且啊,學鋼琴最「實際」。至少教琴還是收入可觀的兼職。小朋友學習事情的階段就只有那幾年,生殺大權其實在父母手中。錯過了黃金時期,到兒女長大後就算發現有興趣有需要,就算學了,也很難精。

這是很華人式的育兒心法吧?

但當中怎樣去取得平衡呢?假如你有一個有唱Jazz天份的女兒,她甚至可以成為一位歌手,你又會怎樣為她準備成長的路?假如培養天份的代價很高,高得要侵吞小朋友的一部份自主自由的時間與空間,你又會如何取捨?假設父母心態都是正正常常的,誰都會希望兒女快樂。然而快樂又分好幾重。今天自由自在在草地上踢波回家打機是快樂,他日能夠有一技之長,賣天份維生,不用走進「鬥餐死」的人力紅海市場,這又是快樂。大家都會為了小朋友好,大家都想他們健康快樂成長,但在將來與現在兩者中,我們有可否找到一個黃金比例呢?

其實我也不肯定,是否每個人都喜歡自己的天份。現實是,天份不是平等的。有些天份是得體的耀眼的,另一些卻是多餘的,「搵唔到食」的。記得讀過一篇文章,說泰國有一些貧窮的小孩,為了幫補家計,自少便訓練打泰拳。人仔細細,已經有結實得令人手痛的肌肉。這些十歲不到的小孩,還要在擂台上打架,流血被打傷亦是平常的事。如果說,你兒子或女兒有格鬥天份,你會「趁早培養」,還是寧願讓他或她「平凡地長大」?如果他很喜歡武術呢?

身為平凡的一個普通成年人,其實我真的很渴望找到自己的「天份」與「潛能」。以成人現實的眼光看,假如我知道自己唱Jazz是會如此成功的,我也會繼續唱兒歌,不過絕不會放棄能夠為自己帶來成功感的Jazz。我喜歡天份,因為天份會帶來成功,而我們都偏向喜歡成功吧?

成功感對一個來說是很重要的。我們能夠在「我能」之中,鞏固「我是」。當然天份不是唯一能帶來成功的路,但有天份的人無疑能走一條CP值較高的捷徑。再者,如果說我們都需要實踐自己的使命,我想那命都應該和我們的潛能有關。就算「天生我才必有用」只是不必實際的打氣說話,但我信「天生我才必要用」。發揮自己的強項,得到或大或小的成就,未必就為了名成利就甚至改變世界,只要自己快樂,自豪自信,這才華就算不枉費了。至於懷才不遇,這又到了社會與際遇的問題,我們管不了太多了。

當然,發掘潛能本身就是非常非常難的。但如果真的讓我知道他有什麼獨特的才華,我想我會好好培養它,那怕小朋友今天未曾見識自己的偉大。這地市所需要與專重的才華其實不多。這就是為何我們每個人都有天生的本領,都可以在特定的領袖成才,但不是人人都得到同等的社會地位。不只因所得機會的不同,而是供求從來都不一樣。我們不能怨為何社會不需要自己的才。怨亦改變不了什麼。但業餘的,作為興趣的,我們的才能也應該有能夠發揮表現的機會。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如果從前在自己有sense的地方再努力一點,今天可能會更自豪,更有機會做回自己。

作為父母,「迫」細路是需要的。就連大人大姐都要迫吧。不過迫要有限度,培育不是大曬。留一點時間,讓他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你不會知道,那些放縱與任性,其實也在刺激天份與潛能。小時候非常沉迷玩「曹操傳」,對三國的興趣亦由此而生。能夠如片中小女孩明確地知道自己天份的固然是好,但如果不知道,也不要只敢用「迫」的方法,為自己找一個答案。其實,知道天份未必代表什麼。如果那天份只是「次一等」的天份,你的公子千金還是要跟其他人一樣,踏踏實實地捱。

反而我覺得,應該學習如何讓小朋友「喜歡」做一件事。只要喜歡了,大人細路都會有學的衝動,有進步的欲望。偉大的成就從來都不只是迫出來的。迫得一時,不能迫到七老八十。自己喜歡了,或者自覺成功了,才會鑽戒的心。

既然她喜歡唱Jazz,就由她唱吧。反正那是她的天份所在,唱下去一舉數得。反而不用太擔心是否奪去了她唱兒歌的權利。北歐人不似香港人。那裡應該不會像這裡那麼瘋狂與變態。

他們在周日會帶小朋友到藝術館,而且認真地跟他們討論藝術品。我們的父母與小孩,無時無刻都在「準備」「打算」,快樂就是準備成功打算有著落。唉,兩地的生活文化不能相提並論啊。

作為旁觀者,作為觀眾,我卻沒有想到那麼多。一來她是來自北歐的女孩子,才不用有香港如此多的「將來」負擔。其次是,她看來唱得挺投入啊。既然她也認同這樣的自己,那就可以了。什麼天份啊培養啊都放在一邊。就看看這些有夢想的小孩,如何將興趣放大成為自己的全部,那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歡喜的美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在想什麼?

可能你可能感興趣的: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