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3日 星期五

看《梁祝的繼承者們》有感






是夜看了《梁祝的繼承者們》。基本上甚少看舞台劇,看過的幾套都是林奕華的作品。今次這套很好看。表面看來是「淺」了。這樣,才令我這些不夠藝術的人能嘗試理解多一點點。就在還有一點點記憶時,嘗試將感覺記下。

或者有劇透,或者沒有。其實就當沒有的心態來看就好了。錯字別字特多。請見諒。


1
最令我感受深刻的,是祝妹喜歡梁兄,劇中不停重覆:我好想讓你知道我是誰。

愛情就是如此吧。然後想起林奕華的訪問,忽然又明白多一點了。要繼承的是學生時期的單純與好奇。要繼承的是初戀那樣的心。

喜歡一個人,真的好想好想將自己一切一切都分享給他。好想讓對方知道自己的真我,心底裡其實渴望對方接納真實的自己。因為只有對方明白了,認清了,就能義無反顧地愛上自己吧?我們不要對方愛上自己的假身,因為那不是長久的。我們一直隱藏著好多面。但只要遇上自己喜歡的人,就不想再保守下去。想告訴他很多東西,也想知道他很多東西。愛是活的,因為愛激化了人的原始的好奇心。

看著她喜歡他的場景,感覺好親切。那是介乎感動與感慨吧。愛一個人真的好傻,但也很可愛。「問問題」原來是此劇的核心詞彙之一。有時候我們覺得那人不停問問題好煩好傻好愚蠢,可是想深一層,會問問題的人,敢問問題懂問問題的人,仍有心思去好奇去追問的人,都是特別的,都可能有非一般的趣味,有待我們發掘。

2
她為他畫了一幅自畫像,讓我想起我自己。當然我的情況大概完全不是那回事。不過想起自己曾成為別人畫作上的人物,也會想,那是偶然嗎?那是巧合嗎?有沒有人會為一個不認識的陌生人,畫一張畫作?

我不敢多想。反正,多想無益,亦無助改變任何已經改變了和改變不了的事情。

但我,也會為了一個不認識的陌生人而寫作。不「只」為了討她歡喜。其實討她歡喜的希望注定要落空的。這樣的寫作,最終要取悅的人其實是自己。在寫作的過程,有些感覺得以投射在文字上,讓「喜歡」這一種感覺得以舒展,而不用因為「無法實現」而在心內抑鬱下去。很多時候,我們自我審查得太多,連戀愛也避不過,都不敢與「現實」完全脫勾。於是,明明可以愛下去,卻因為不能在一起,而將愛一次又一次打擊。沒多久,感覺便只能是感覺,沒有可能性,沒有將來。一切都只是虛幻的情感。

這城市太急於殺死真正的藝術家,又如這城市的人急於殺死真正的愛情一樣。

其實還不用死的,我們卻覺得它不值得生存下去。就像到了某個年齡,要負起某些責任,等同必然犧牲某些價值。包括愛,包括好奇,包括浪漫。對答案的過份尊祟,源於潛意識中「浪漫」與「浪費」的微妙關係。不想浪費時間,不想浪費金錢。什麼叫浪費呢?如果付出了有回報,那便不是浪費了。徒勞無功的就是浪漫,不走最快的不拿最多的不求最方便的就是浪費喇。

問問題就是浪漫。問問題也是浪費。懂得享受過程的人會看見浪漫,只講成果的人卻會看見太多浪費。價值是浪費,價錢對他們來說才是浪漫。藝術是浪費,能夠賣得出的藝術就是浪漫了。

說遠了。但我想那時候有人為我畫畫,或我曾為某人寫文章,在某些人心中,都是浪漫的。特別當我們看見的浪漫愈來愈少,浪費愈來愈多時,便更懷念舊日的美好。只是,昔日的情懷還能被繼承嗎?

3
林奕華將男女的概念寫得太好太好。男與女,除了在「性格」上探索,還有更多可能性。有些事情,我們認為是男人/女人才會做的,其實局限了我們探索的可能。林奕華亦寫到,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男有女的部份。而我們心中的女性,更能讓我們接近快樂。

什麼是男,什麼是女?「花園是男」?我聽到歌詞時覺得奇怪。但當有「噴水池是女」的對比,我又覺得合理了。咖啡與咖啡店,什麼是男什麼是女?領帶與襯衫,什麼是男什麼是女?劇中這一段,我原以為只針對同性戀,但其實意義遠不止於此。其實,是男是女,都在心中。是男亦可,是女亦可。是自己便可。

同行的朋友如是說:「圍裙」的意義就在此處吧。

這也是在劇中,男女演員都可以是梁與祝。因為在每個人心中,我們都有兩面,都有兩種渴求,兩套思路。

為什麼寫作就是女人,打球就是男人?為什麼我不可以是個又喜歡打球又喜歡寫字的普通人?難道男性就沒有分享的欲望?難道抒情只是女生的專利?

女生比較愛問問題。而且,她們更愛問那些「女人的問題」。在男性的角度看來,其實有些問題很「娘」,亦很沒意義啊,都不知道為何要答,而且答與不答亦沒差。我想劇作者是想提醒我們,其實我們也可以擁抱心中的另一面自己。

其實浪漫不是女生的專利。其實男人也有很多問題。我們都各自有了解別人了解世界的方法。重點是,我們都不能失去好奇心。而且,不要迴避好奇所帶來的認知的挑戰。這樣,或者我們會更了解真實的自己。

4
「白紙」也是核心之一吧?

這裡說得好。要表達自己,很多人其實是借用別人的形象說話想法來表達自己。用疑似陳奕迅的歌套上自己的話,就彷彿是成了最真誠的自我簡介。這世界訊息氾濫,實在有太多可以「參考」的地方。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所說的「我是」,話的本質都是「我像」。我們口中的我,都是某人的一角。左一角右一角,拼湊而成。我自己也一樣,愛用別人的歌別人的詞表達自己。

為什麼呢?因為想人讚。原來多想一層,貼上歌詞以後,還是有取巧的心態。既然自己原創的想法沒有人在乎,披上別人華麗的外套後又有沒有好一點呢?

有時會,有時不會。我常想,那些Like我的人,究竟是Like我貼的歌手,還是那位詞作家,還是Like已Like這個post的人,還是Like我本人而非這個訊息,還是這個Like根本與Like一點關係都沒有?

每想到很多人用心寫自己的事,用自己的字講自己的感受,所得反應總不如順手捻來「轉載」「轉貼」某某名人的深情恕語,就不能怪每個偷借別人角色身份形象而突現自己的城市人。是無奈,也是沒有信心。

好了,如果說抄人扮人是低一級的,那麼高義地說自己是一張「白紙」,有無限可能性,這樣好嗎?

這亦正是劇中其中一個我覺得寫得最妙的地方。這樣模稜兩可的答案,是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紙上有什麼。你不肯定自己是什麼,所以說自己什麼都是,又什麼都不是。正如迷惘的畢業生安慰自己說,什麼都能做,但其實什麼都不能做。白紙不是不好,但問題是我們都「被複製」成一張張白紙。我們滿足於白紙的狀態。以為自己會學習會改變嗎?不。我們的紙只是投射別人的東西。別人說白紙好,我們便做白紙。有時候時間與歷練明明在我們身上留痕,可是我們視而不見,甚至決意擦掉。

我們認知的自己,其實是我們希望認知的自己。我們什麼都知道,但不知道自己是誰。這是很痛苦也無奈的。劇中「十八相送」唱了兩次。兩次分別帶出了不同的悲哀。相同的是我們都不知自己是誰。在這個迫人成熟但沒空間讓人成長的社會。我們長大,我們老去。「知道」的東西愈來愈多,但最核心的卻不知道。究竟我們是誰?

我們不應是白紙的。我看見白紙軟弱的一面。一路走來,每個人的畫紙上都應該有一點什麼,有一點屬於自己的什麼。價值是自己給自己的價值,價錢是別人給自己的價錢。不要只讓價錢寫在白紙上。如果自己都不記下自己的價值,誰又會為你記下?

畢竟沒多少個祝妹,會為你畫下自畫像。

又,到將來某天,你畫不出自畫像了。由不懂畫,到不敢畫,都畫不了。失去了自己的人,如何自畫?

5
如果說自畫像是對自己了解與期望的投射,那麼畫自畫像就是學生,年青人的專利嘛?你不覺得人愈大,愈不渴望了解自己,卻更想知道別人怎樣看自己嗎?是以很多書籍都教你怎樣令別人喜歡你。當然也有教你自愛的書,可是讀的人多多少少其實都無心真正了解自己愛自己,他們只是尋找捷徑。為了讓別人愛自己,所以才愛自己。就像如果了解自己沒有實質意義的,甚至「有害無益」的,那就不要了解好了。藝術這種讓自己掏出靈魂揭示自己底牌的遊戲,還是不要玩了。看到這裡,心有點點酸。是呢,無論所表現的存在幾多偽裝,藝術總會令自己的一部份由暗角走到光照的地方,被載體放大。在這個保護自我利益為先的社會,其實是玩命的交易。

也有讓人反思,還值得嗎?

劇中多次將藝術與戀愛的本質拉在一起。兩者同樣浪漫。兩者都需要將東西由暗轉明。兩者都要捨棄一部份的自己,成全另一個人,和另一個自己。

6
其實,我不懂藝術。其實我連偽文青也談不上。我不常看書,不常看劇,沒有半個文青的習慣。講起藝術,我總覺得是高尚而遙遠的。然而,我又不覺得藝術與自己可以完全分割。因為寫作,我覺得自己的血液裡還是有浪漫的血球在流動著。

看了這劇,急不及待想告訴別人。當然,希望別人知道這是一套好劇啊,值得看啊。然而骨子裡一想,車,其實就是希望消費了這個高尚身份後買得其所。我覺得,看他的劇會令我加分。我希望吸引到,會認為看這劇會加分的人。

一開始想,覺得這樣很差勁。但其實,生命不也是不停為自己加分之餘,讓別人也為自己加分。我喜歡打球啊,我相信那是可以加分啊,為什麼要收收埋埋?正如我在這套劇中有所領悟,我寫出來就是希望別人認同啊。不認同內容,至少也知道這是一個看了戲後會有一點想法的人。這樣其實沒有錯啊。

現實的思維是,我們要分享有價錢的浪漫,其餘的就免了。所以當被分享的事情能跟價錢啊高尚文化啊拉在一起,分享便成了正當合理事。面書裡有過多的甜蜜。愛是一份份禮物。坦白說我不能說那不是愛,或者我只是出於葡萄的心態,酸別人的甜而已。不過我只是覺得,沒有價錢的浪漫都一樣美麗。只是誰還天真得去分享自己所思所想?有的,都另開平台,只將心意留給有心人。在人前,在Facebook前,我們都是那個穩陣的自己。讓人欣賞,讓人羨慕。

愈來愈少表達自己的平台。有多久沒有表達過自己?

或者自己從來都是別人定義的自己。但那也好啊。現實是,有一少部份人在表達一些可以讓人消費與代入的「自己」。其餘的大多數就在別人的創作與藝術中生存。覺得自己也好藝術,買了這樣多東西好富足。自己是自己所擁有的。幸福是愛,愛是代表愛的禮物。

所以,那些會互問互答的情侶總是讓我羨慕。曾想過,將來要跟身邊人分析如果分手會出現的情況。友人連忙說不,因為女生會想太多,會質疑為什麼你會說起這些。而我只是覺得,這亦是我們了解自己的好機會,也看我們夠不夠誠實啊。然而在現實與浪漫兩者的角力裡,唯有兩個浪漫的人才夠力量在現實中生活下去。

7
對某些人來說,放棄了藝術,等於死亡。然而,什麼是藝術呢?
這裡不是指傳統定義的藝術,而是你覺得有什麼與藝術相似,而如果你放棄了,又像死去一樣?

8
看了這樣的劇,都令我反思自己的膚淺與短視。眼光常常停留在男神女神錢途前途。那些從來都不是我感興趣的事,卻是現實提醒我們不能忽視的大事。然而看得愈多,愈忘記愛人與愛自己的本質。愛一個人,與藝術一樣,都要有犧牲。兩者都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藝術說不,愛情說不。反而是,我們要犧牲自己的一些什麼,來成全愛,成就藝術。問題是,我們願意嗎,我們有勇氣嗎?

藝術是創作,愛情是給予。只讀不作的,不能算是真正的藝術愛好者,我是如此想像的。就算你的創作平平,但也要有自己的創作品。什麼都好,一首詩,一首歌,一封信,一幅畫,一場戲,一件手工藝,一篇讀後感,一本筆記,交出你自己的感想,嘗試在腦海與心靈裡的東西連結,並帶他們出來,由雙眼誠實地注視,這樣才算是更藝術的藝術啊。

藝術是表達自己。人要表達自己,就先要了解自己。人如何了解自己,本身也是一門值得分享的藝術。

喜歡一個人其實也是這樣吧?什麼都不交出,就算「懂得」更多,也只是和愛不完整地連上而已。

9
就是喜歡「愛」和「藝術」純粹的一面。又當「愛」和「藝術」變得愈來愈複雜,變成要Fit in的企劃與項目,社會上懂得「愛」和「藝術」的人會愈來愈多;不懂得「愛」和「藝術」,也會愈來愈多。

10
很喜歡這說法。「你在我心中從來都不是照片。你是一幅畫。」

我希望我是一本你想讀的書,是一本能夠守在你床頭的書。

11
也是的。有時太想別人了解自己,是因為自己根本不了解自己。就想,會不會由別人告訴自己,我那裡可愛,我那裡吸引。只是其實也明白,不應該是這樣想的。你不了解自己,不喜歡自己,卻又妄想有一個比你更了解自己喜歡自己的人,難度也太高了。不是沒有,而是怕遇不上。

12
所以,能夠和自己談戀愛還好,至少你愛上了自己,我與我常在。怕是,口口聲聲說自愛,但其實連自己是什麼都不知道,更別說去愛自己。這個「自己」其實真虛。你的愛投入了,卻感覺不到實在的回應。多少人談戀愛,其實都不想和人談戀愛,也不想和自己談戀愛,而是要跟自己的期望談戀愛。為此,我們將對方塑造成自己所期待的那樣,我們更執意相信自己就是自己期望的那種人。是的,操探索對我們來說太花時間心機。究竟我們不夠勇氣,還是欠了耐性,都難講得清了。

和自己談戀愛,聽上去的確美麗,而且肯定政治正確。然而又有多少人講得到,你愛自己的什麼。

雖說愛情其實都源於感覺,而感覺是很難解釋的。可是,會不會這只是我們給自己的籍口。其實你不是不能解釋,你只是不好意解釋。你愛的他,能夠滿足你一定的幻想?你愛的他,能夠讓你成為你幻想中的自己?可以,亦不可以。這只是一個假設。

13
我能帶走的,其實不多。然而在最後這一點,還是要多說一次。喜歡「我想讓你知道我是誰」這句話。說出這句話的人,背後又有著多少故事。只是如果愛一個人會希望讓對方知道自己是誰,那麼對你不感興趣的人其實不會想知道你是誰。他們,我們,其實都只對我知道他是誰的人有興趣。愛與被愛,問與答,供與求,不一定是平衡平等的。

講起愛情,有時樂觀,有時悲觀。等待其實不是最苦,因不信任而猜忌才是最難受難過。猜謎是有趣的,曖昧就是一個個謎語,而且都不一定有謎面,總之對方就是願意與你玩下去。猜謎與猜忌的分別之一,就是信任的存在與缺乏。兩個人對對方有了認知,有信心,這些出題與解題便成了滋潤感情的良物。反之則成了攻心的武器。

愈來愈不願讓人人知道自己是誰。同時愈來愈想有人知道自己是誰。 在現實世界中,相信與珍惜愛情和藝術的人,心中總是有一份難而言明的酸。但願我們還有勇氣留他們一命。在現實的威迫利誘下,手下留情。或者到頭來,儘管需要犧牲,但代價其實不是那麼大,而且都是值得的。認識自己,認清自己,分享自己,讓一個人做好一個人,相信也能讓一個人遇上一個人。

14
當劇裡的歌詞都被整理好了,到時候會再三細味。

ps:總覺藝術家是有能力將不合邏輯的事情,呈現出獨有的美態。比如說「有一種失去叫失去」,平常人說,總是怪怪的,做作的。偏偏是藝術家呢,嘩那感覺就是不一樣喇。很文藝,很有智慧。無奈我就是平常人,那個能夠說了一些很「wow」的句字的自己啊,只有自己認得。

我覺得在接觸不同藝術前,是應該有機會先自行反思,什麼是藝術。不然,建築是石,書畫是紙,錯了心態,所以「看懂」都只是虛偽。藝術是不應也不能百份百用「現實」的濾鏡來欣賞的。


15
還有父母那一線,關於家庭期望的那一線,就不多寫了。

16
「獻給跟自己談戀愛世代的人們」。別以為跟在戀愛中的人沒關係。跟自己談戀愛的意義有太多。問為何吧。也就想到,其實不懂跟別人戀愛。不敢交心,不敢接收別人的心,不敢交換秘密。又,你以為你跟一個他或她戀愛,其實你也在跟自己戀愛,跟自己的幻想談戀愛。這世代的人,活在「自己」的世代。就連戀愛中那個獨一無二的他也被「自己」逐步佔領。

自己真的是自己嗎?如果不是,究竟是什麼跟什麼談戀愛?從前是能夠聊的才有機會戀愛,現在是為了戀愛才勉強聊下去。

總有得著的一套劇。

17
Good show  《梁祝的繼承者們》
http://artschoolmusical-eldt.tumblr.com/








3 則留言:

  1. 您好, 我是一位路過的網友,
    剛於昨天看了這齣音樂劇,
    但可能是悟性不夠,
    看罷總覺得內心有點鬱悶、
    有點難以平伏、
    有點什麼想講又講不出來
    能讀到您寫的這篇藝評真是太好了,
    借您的文字重新回顧了這齣劇,
    也透過您的感受獲得啟發。
    終於能理出一點頭緒來,
    算是拿起畫筆在我的畫紙上畫了一筆吧
    (即便不是什麼高深的大道理)
    也因此冒昧留言, 以表我的感激, 謝謝

    PS. 我也好喜歡「我想讓你知道我是誰」這句話
    與背後那種著緊而急切的心意
    還有「因為我們知道得太多, 所以不知道哪個是真正的我」
    有時候我們也會被自己的多種面目搞混亂吧?
    當然還有您對「浪漫與浪費」的解讀, 也很精僻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朋友,抱歉現在才回覆你的留言。
      又過了幾個月了,劇也重演了。相信如果今天你再看再想的話,想不通想不懂的種種都會有點新想法了吧?非常感謝你願意停下,讀一個陌生人的一些陌生的分享。日子過了,或者你不再來。願你安好,繼續看好劇=]

      刪除
  2. 您好,我在昨日於台北看了這齣梁祝,剛看完與樓上的朋友一樣觸動很多、疑問也很多,和往常一樣,看完戲才開始做功課,在您的文字中發現了不同的想法和觀點,讓我對齣戲又有另一面的體會,謝謝您的分享,雖然已過了兩年,但好劇仍然在發問、發酵。

    回覆刪除

你在想什麼?

可能你可能感興趣的: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