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日 星期三

來一點「林夕說」

林夕在自己所著「曾經」的序中有一番說話,寫進我的心坎。


「多虧我曾經把那些專欄當日記來寫,因小眉小目而留下了這麼多感受的碎片、生活的片段,現在才能觀照從前的我,原來是這樣看人,看事,看物,看情。」

「我曾經寫過這樣的歌詞:“我們每一天成長,難道就是為了遺忘?”不,可待成追憶的當時,都是我們的親生骨肉,就算從前太天真太浮淺太過敏,都不容眼睜睜看著這斷章流失,萬一有天又悔又恨變得太現實太世故太麻木,說不定能從回憶中重拾隨興飛翔的力量。」

「.......我發覺,曾經寫下的惘然,亦早已預伏了答案,同一樣的風景,不一樣的看法,得出不一樣的解讀,只因我們都在莫失莫忘中邊走邊唱,邊唱邊成長。」


其實我明白,大概沒多少人有條件把專欄當日記來寫。別人真金白銀看專欄卻不介意看作者的日記,必然因為日記有著專欄的元素,什至比專欄更具可讀性。但我想這一種把公事與私情混為一談的福氣,應該是每一個文字人共享的。原因亦只如林夕上說,「才能觀照從前的我」。

觀 照從前,每一個年輕的我總是很愚蠢的。厚道點說,他只是天真。我的日記本是無聊之作,記無聊之事。但記下來的是文字以外的事,自己重看,看到的遠比寫下的多。從專欄的角度分析,雜亂地記碎事的日記的確難登大雅,狗屁不同。
至少在旁人的角度,日記多為別人私事,實在與讀者無干。然而每一日仍是有人在日記記每日之事,或輕逸或沉重,然 後分享,無非都是為了二個字:回憶。是啊,日記與專欄孕育的,就是作者與讀者的集體回憶。

我會讀林夕的「日記」,不單因為他是林夕,而是 林夕的文字有能力有吸引力令我觀照到自己的存在,不論過去現在或將來。他說自己的事,但我能感應到共享的情感。那一頁,是我們這些素未謀面的讀者共享的。 也許,我們感受會不一樣。林夕搬家,我從未搬家,他說來淡淡的有一份清香,我卻略嫌輕口,期盼再煽情一點。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看到那篇文章對林夕的重 要。他觀照出自己,我也從他觀照的過程中,督見自己曾經的笑與淚。當年的日記,在每一天都可以是讀者的專欄引旨。這就是文字的電流,穿梭時空。

曾經有朋友說過,如果要寫就干脆寫好了,清脆果斷去寫,為什麼總是要解釋自己為何要寫呢。對於這番話,我由心底中認同。有時候,從第三者的角度,沒有人會 希望了解一個寂寂無名的人為何寫為何不寫。所以,我也知道自己將不會再以此為題,刻記自己的心事。不過,在往事如煙的時候,林夕的這番話觸動了已死的嘩眾 的我。原來,世上至少仍有一個人,會下筆說自己日記的前世今生﹐解析什至解剖文字與自己的關係。這種異地異時異人的連繫,感覺令人釋懷。

林夕那一段話,也是送給每一個仍在文字世界中打轉的人。我說文字最好真實,從林夕的話中我發現了具趣味的代替品:忠實。真實的確太殘酷,鐵面將一個善良的人 打得半死,恐嚇他不得不成長。忠實不一樣,實之餘仍對作者有一份忠心。寫日記的人應該好好懷抱忠實,畢竟文字不是第三者的,是自己的。所以說出口的一切也 有自己的血,也應為己而生。

忠實的作者好,寫來貫切始終不變臉。忠實聽眾也好,怎樣都仍是支持你的。唯有忠實的人,更容易在文字中尋得感動。這篇文章對我是一個善意警號,提醒我要好好平衡專欄與日記,捉緊每一個觀照自己的機會。開動感觀,記下平凡事,不過度擔憂自己的稚幼,反而嘗試呼應隱藏的積極與率真,在未來也許更能感動老成的自己,什至觸動難得一兩個忠實聽眾。

回憶過去是未來的事。又也許,在幾個月以後我再看今天這篇「日記」,已經失去興趣,不願花力氣回憶,寧願忘記放下。幸好,及時行樂的我習慣一邊寫一邊傾聽自己的內心。原來我是這樣看事,看人,看情。看寫日記這一回事,看分與享的這一種福。

在我把最後一句都打完的時候,我觀照出今天自己的天真,也為明天累積了隨興飛翔的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在想什麼?

可能你可能感興趣的: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