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記憶與感受還在的時候記一篇。
簡單直入話題:網上交友的小小見聞。
通常我們都要填上簡單的個人資料,而且還要寫一堆「自我介紹」「喜歡的音樂/電影/書」etc. 我發現,其實自己很悶。也許在外國人眼中,我們都是很悶的一本書。相對於結識新朋友,我挺喜歡閱讀別人的自我介紹。
我發現,大家的生平與興趣都比我所知的要廣。比如說,原來世界各地有很多人讀著香港所謂的「乞食科」。讀農業,讀考古,讀文化研究-而且還有不少是讀亞洲文化研究。有人志願希望考入國家軍隊,但不是做軍人而是科研人員。不是所有人也著重學歷,但他們大多有一個專長,有一個方向。
有些人,他們很年輕可是都已婚了,還有了小孩。
有些人,他們在香港是那種會被人投以羨慕眼光的洋人/外國人。但從他們自述中,又不見得他們有自誇的意圖。比如說,他們有屋,有車,有寵物。他們有「生活」,講起興趣,很多都說學一種語言。意思是,放下工作,到那個地方邊生活邊學習。有人說喜歡旅行,志願是有天找到令自己心動的城市,然後就在那裡定居。嘩,多麼夢幻?究竟這一切在外國人看來是否平常事?
當來到介紹自己的時候,才發現我們的生活真的很悶。是我們不必認識這個世界太多。我們的興趣很窄。雖然大家都會讀書聽音樂看電影,但除此以外呢?在這些網上交友的平台,當然大家都會說喜歡交友。但感覺-只是感覺-他們是真的喜歡認識新的人,了解一個文化,學習一種語言,看多一點。講到識朋友,長大和畢業後的我們多數都是「朋友搭朋友」,又或者「飲酒識」。實在很少還有這種純粹為了認識另一個人,一個與自己生命沒有半點關係的人,而打開話匣子的人。
另外要說的是,在國際舞台上,懂英文還是比較方便的。英文不好,傳意能力差,於是明明有很多想法,但變成詞不達意了。所以說要表現自己,首先是本身有能夠分享/值得表現的地方,其次是,你有表現與分享所需的技巧。看著世界上其他人,他們的母語都不是英語。可是那自我介紹還是寫得有板有眼。很多人還懂得多於二種語言。現在我們還在努力要提升英語水平,他們卻學俄文中文德文,記得有人想學希伯來文!真是...
網上交友,那張照片還是重要的。至少讓人看起來不會反感。如果是長得好看的,別人希望了解更多的欲望總是更大的吧?但相對於現實-特別是香港-外表佔了很重要的因素,這樣的一個平台還開了另一條「戰線」。讓大家以文字比個高低。
看一個人怎樣寫自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多比較,就會看到差異喇!
至於說到交友的核心,都是要聊天吧?這是我一直以來的弱項。何來源源不絕的話題呢?無論對網上的朋友還是現實的新相識,如何「吹水」還是一個課題。鬼鬼很希望以How do you do開始,然後他們就能從最微小的地方開始將話題擴展。而我呢,還是要剎有介事地東拼西湊。再說,日子一過,不知大家會如何?
交友,總來都是一個人夾人的過程。而人夾不夾人,是不理性的,亦不必講理性的。你喜歡的,夾就是夾。你不喜歡的,不夾就不夾。本來夾的,可能因為說錯一句話,或說遲了,而變得不夾,疏遠。而不夾的,話不投機就不想多說了。你本身沒有做錯,只是對方不想跟你談。又或者情況互換,都有可能。所以,收不到回應,或回應一次兩次以後見不對勁的情況,時有,常有。
明知道的,可是一開始大家也會不習慣吧?如果懂得安慰自己,那就跟自己說:問得愈多,閉門湯吃得多,遇到你有心他有心可以多聊幾句的人的機會應該更多吧?
最後,只是覺得,世界很大。有很多種生活方式,有很多種人。有很多人你感興趣,但其實不代表什麼。如果懂得,其實交友都是一次又一次嘗試。講得出合則來不合則去,而不計有合與去中間的細節,其實交友也是有趣的。想來,原來快忘了怎樣跟陌生人友善地開展一個話題?又讓我記起了,在你們對聊了幾個回合以後,就會停了。這跟現實,還是有點相似。是怎樣的人,就會用怎樣的方式示人。在現實行不通的,在網上也不會行得通啊!
溝通到最重要。是呢,什麼是溝通。如何溝通,為何溝通。
如果你的聽眾是你,你會寫一段怎樣的自我介紹,讓你對自己有興趣,讓你想認識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在想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