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自以為

近來在嘗試整理情緒的時候想起「自以為是」這貶義詞。對事,自以為是當然不是好事,因為總有客觀標準要跟從。對人,自以為是也不是好事,因為如果人人也自以為是,除非我們的「是」都一樣,否則彼此各執己見,又是矛盾與爭執的開端。

至於對己,特別是對自己的感覺,我想很多時候我們也自以為是。有一種「是」早已潛移默化改變著我們看世界的方式。所謂自以為,其實都是無知無覺的本能反應。你意識到的只是自己的判斷,但看不穿判斷背後的理據。我們的是,好一些都是自以為是。

「大家要自己變得現實客觀。悲觀者看見悲情的世界才覺得合理,悲觀者消極地退守底線,認為這樣才是務實的生活態度。於是為了變得成熟,我們各有演繹。在悲觀者的眼內,總是先苦後甜,先受傷再復元。他們認為世上的苦難循環發生,就只有看破苦難的人才能得到幸福。他們不會選擇快樂的棱鏡,因為安心比快樂重要。在悲情裡他們感到安全,因為那是他們熟悉的世界。他們寧願接受令人難受的假象,也不敢顛覆一直信奉守行的價值體系。只要他們不死,也就覺得自己活得精彩。只要不流淚就算快樂了。悲離是歡合的前設,凡事都要先從壞方面出發。不是爭取,而是補救。不是幸運,而是倖免於難。不是可以做什麼,而是被迫做什麼......」

這就是他們自以為的是。

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這話說來是有科學根據的。外在環境因素只能預測你10%的長期幸福程度。一個人快樂與否,與他們自以為的是與非有很大關係。

客觀的事存在苦與樂的根本分別,這裡說的是人如何主觀地改變對苦樂的認知,再直接改變自己的應對方式。快樂的人在不快樂的時候能夠快樂,需要的不只是一個想法(Thought),而是累積下來的一套思考模式( Mindset)。就好像要身體健康並不能妄想有靈丹妙藥可以將清病解毒迅速見效,倒是從日常生活開始增強抵抗力養足精兵應戰。悲觀的人不會看到快樂,他們甚至樂於摧殘快樂而不自覺。

沉淪的當下他們無法自救,因為感覺大過天,情緒發難的人最霸道。他們知道發生什麼事,但不能應變。不願就是不能,人心脆弱亦見於此。

所以就要改變自己的思考模式。將自以為的是改成非,又將自以為非的改成是。「自以為」是一個漫長的改造過程,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既然知道發病時要立刻逆轉情緒為時已晚,倒不如在必然病發之前做足防疫工作,避免負能量大規模擴散。

你不能一下子改變整個世界,但你改變過的微小地方,都會跟從你的方向,幫助你將世道撥亂反正。是時候慢慢改掉自己的所謂「灑脫」與「看開」,嘗試有沒有另一套方式讓自己活得更自信更自在。

「知易行難」是我們最常用的籍口。行不是不難,但就跟自己的步伐慢慢做。只要行,認真行,誰知道可不可能行到?不要多想,毅行下去。路未必愈走愈平坦,但人會愈走愈有力。Move on, 就算未 on 都要 Keep Moving.當然也不是只做口號黨嚷嚷就算。如果想走下去,就不能只想不做。很喜歡近來聽到的另一句「 理由從未能說服我前行,嘗試在更多時候只因好奇」。我想,就是因為信念萌芽了,就自有力量成長。埋在泥土的這段日子裡,你要靜候,你要有信心。

原來在痛內不能思考,唯有痛定以後才能好好思痛。痛過以後還會痛,但會愈來愈沒那麼痛。一次,兩次,如果走得下去,或者真的會好起來。「世上只有兩種事情,一種是容易做的事,另一種是將會容易做的事」。前進才能進步。

筆者是典型的悲觀者,儘管深知樂觀的好處,但冥想理論的多,實踐強化的少。人的性格不易輕易改變,但總有一些細節能夠微調。我們都想快樂,而不只是在快樂以外討論快樂。我們想願望成真,而不是活在無盡的盼望之中。我喜歡寫,但我需要做。如果我們都是同一類人,曾在帶酸帶苦的文字中互相安慰過對方,那麼希望各位都有衝動,細想一下心內那些不明文列明的「自以為」。 噢! 不!! 沒有那麼複雜。多想應該的「是」,心內自以為的慢慢就會變。再提醒自己一個「漸」字。漸變,漸進,漸漸變好,這才是我們希望看見的現實啊!

-----

幹! 你是無所不能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在想什麼?

可能你可能感興趣的: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