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誰能說愛?

究竟怎樣的人有資格分享對愛情的看法?

友人近來有點感情煩惱,連忙找來幾位知心好友酒聚三更。大喝三杯既是忘憂,亦希望同座人能指點迷津,達解困之效。席間,未曾戀愛的他開始為主角分析情勢,試圖剖視積存已久的恩怨情愁。在旁的其他朋友急不及待說:別扮情聖!你還未拍拖,懂什麼?

講起感情,我們多數人都傾向相信「子非魚焉知魚」。對於那些未曾愛過,或戀愛經驗尚淺的「學院派」朋友的意見一笑置之,甚至冷言相向。我不過懷疑,究竟愛情能否分析,經驗是否親身經歷的才有效?如果這社會已經在不同媒介把談情說愛的智慧以至技巧記錄下來,那麼我們還可否紙上談兵,也能模擬著戰場上的兵戈?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既已是旁觀的第三者,那麼不同人的觀察也可以帶來不一樣的結論,導向不一樣的領悟。那些感情經驗豐富的朋友固然長了智慧,可是也不代表他們就懂得戀愛心理,他們就對普天之下情情愛愛的互動瞭若指掌。如果說我們不是當事人,不可能懂得他們兩人之間所發生的磨擦或角力,那麼不管我們自身有著豐富的感情經驗,還是一無所知,或是道聽途說的所謂愛情金句長大的,都只是旁觀者。所提供的都是一種個人意見,都只供參考,而誰也沒有百份百合用的把握。

一切都看當事人如何理解消化與應用。謎,都是迷的當局者親身去解,亦只有他們試過了,才知什麼管用,又有什麼看似管用,卻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招。多少我們朗朗上口的愛情金句,其實都是有待打磨的寶石。在你明白其真義,能夠反覆以生活實踐以前,這些金句都只是口號,都只是我們自製的一些不會實現的小希望而已。

評論別人的愛情,要麼人人都沒有資格,要麼人人都有資格。作為旁觀者,我不覺得自己必然是清必然是對。同時,我提醒自己,不要斷言別人的意見必然是錯。

對或錯,是太過浪漫還是太過現實殘酷,下定論的是問問題的他,而不是答問題的我們。誰知道人究竟愈愛愈懂愛,或是愈愛愈遠離愛的本義?是愛得多的人心水清,還是愛得少的人心未被污染?在我看來,兩者不分高下,都只是意見一類。

當然,經歷多了,更易設身處地代入角色,更易誘發同理心,這是「經驗老」的朋友能提供切合而實際意見的重要原因。我不否定他們的價值,只是我認為單純或經驗淺在處理感情問題上,並不一定一文不值。

身為旁觀者,評論別人的感情總是更比處理自己感情煩惱更容易的。我們理性分析指點,又以先知的口吻將前因後果一一梳理,繼而訂出應變方案,相信事情放輕鬆便能轉危為機。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如此從容淡定面對自己的愛人,檢視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幸與不幸?多少婚姻專家離婚收場?又有多少婚姻介紹所的媒人持續單身?無論這是他們的選擇,還是我們在愛內的盲點太多,令我們都不能學以致用都好,只是覺得感情是能夠在「講一套做一套」的基礎上展開討論。一個人懂得,不代表一個人可以做。但他做不來,不等如他不能夠透過分享,令別人做得來。

但如果朋友需要的是「實用」的意見,如果他們需要即開即用即見效的答案,而不是引導他們得到屬於他們的答案。遇上這樣的朋友,我們還是愛莫能助了。其實我們明白有一些技巧,懂愛的未必懂,但愛過的都懂。有些話題有些難關,你只能分享個人意見。你無從分享的,你自然會保持沉默。

其實心底裡我們想要的究竟是治標的特效藥,還是治本的療程指引。這兩種又是那類更受當事人歡迎,又究竟是怎樣的答案,能令我們更接近長久的美滿安穩?

「如若我也有權愛,同樣我也有權揀怎樣愛」。我仍然相信,無論我們有沒有人愛,現在有沒有愛人,都有權思考愛,理解愛,對未曾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有看法有感受。沒有人要當情聖看透世情。我們都只是分享自己的見解而已。只是別以為紙上談兵的人連兵的感受都不懂得。

每個能紙上談兵,對愛情有個人見解的人,也許他們未上過戰場,但總曾在戰場邊耳聞目睹才懂得事情何故動魄驚心。談情論愛,感受有時比身同更重要。

當然,找個對象相愛又是另一回事,他們清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在想什麼?

可能你可能感興趣的: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