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詞是這樣說的:因了解而分開。那麼,我們是因什麼而了解?
所謂因誤會而結合,結合是了解後的結果,誤會是誤會發生以後才能得到的結論。那麼在誤會與結合以前,人與人是因什麼而了解?為什麼了解這個他,而不是那個他?
路上遇上不少事情,要知是好是壞,至少也要了解一下。可是人沒有對每事每物身邊每個人都了解。有時直接跳到直覺判斷,草草了事定案就算了。我們否定與拒絕並非因為已得抗拒的理由,只是因為失去信心與耐性發掘接受的理據。又或者,我們愈來愈少了解他人,是因為愈來愈盲目相信自己,偏信自己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不再了解的原因,於是安然武斷,頑固得不近人情。常說要一切從簡,是因為接受不了自己太複雜,世故而不成熟。
不了解,是逃避了解以後,自己的不可得體應對與大方安排。不了解,有時並不是要逃避別人逃避外事外物。說不定純粹逃避自己的不足。
或者那些人不會因了解而與誰分開,也不因了解而結合。但沒有了解,有多少事情能更進一步?沒有投入與付出,你能期盼多少感動與收成?
究竟我們是因為什麼而了解呢?答是可以很簡單的,但要完整地得出一個答覆,卻比想像中要難得多。難不在求答案的過程,卻是得了答案後羞於承認,難以啟齒。為什麼了解,與為什麼不了解,其實都能折射人心裡最真實的渴望與恐懼。
相吸或相斥建基於喜歡與厭惡的總和。
這世界從來不缺互相認識的機會。城市密度太高,人前人後也是人。可雖然人來人往,了解卻未必隨遇而至。當你不主動了解這個世界,世界也不會了解你。到最後雖然你不會因了解而與什麼事情分途分路,但一路走來卻不會如想像中那樣實在。
在喜歡與不喜歡之前,先要知道自己喜歡與不喜歡甚麼。沒有了解,一切從何說起。
------
我發現,這篇以問句為題的文章,原來並沒有在內文提供答案,甚至是尋找答案的提示。
為什麼呢?原因有二。其一是因為我們都不知道為什麼了解,說了白說,反正也不是真正的原因。自欺便算,無謂欺人,就讓我們各自尋找吧。其二卻是,我們都知道,而且知得一清二楚了。多說無益,既是心知肚明,再三提醒便顯得嘮叨了。大家都知道因什麼而了解,那我只是隨意講起這個話題。
原因有二,是因為真有這兩種想法。每一個答案既能讓人滿意,也令人懷疑。
答案,就留待大家寫下來。畢竟人人也有各自了解的原因。或一樣或不一。反而明白了生活裡出現的問句不一定同時存在答案。當節奏太急促眼花撩亂,有時候連問題也看不到。能夠在百順中找來一個似易非易的難題給自己,雖然答案未明,或略有認識未夠詳盡,但至少也算是明白多一個自己未曾探問的思想暗角。
這就是文章無答案的辯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在想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