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讀者們一定要看的


是的,寫這一篇文章需要勇氣。需要勇氣並不因為我將要說謊,相反,我將要說的是真實的事情。從來說真話要負的責任與承受的壓力也比說假話多,但正如今早聽過的一句話:不能因為別人的意見而改變自己認為正確的立場。我有很想與大家分享的東西。我不怕被討厭與攻擊。拒絕平庸,我相信大家也一樣的。

不知道大家對以下這句話有沒有印象:
Get connected by connecting without having connection.

這是我放在日記的一句話。某程度上,它更是我投稿寫作的理念之一。我希望自己正在與別人連繫,別人被連繫,而我們沒有關係。一直以來我也不認為這句說話有什麼問題。這是網路世界的現實。素未謀面,互不相識,沒有關係是必然的。而如果我能透過某種文字連繫某些人,那就已經不錯吧?今天看TED Talk ( Sherry Turkle: Connected, but alone?
: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t7Xr3AsBEK4#!) ,看完以後忽然有另外一種看法。其實共嗚是共嗚,但未算連繫。在這個資料科技主宰生活方式的年代,我們以為連繫就是這樣了。但生命與人情更深遠。我們騙了自己。

Connected, but alone?
我們連繫著,但其實我們仍然孤獨。這對我來說從來不是問句。或者我們都早已習慣了。Alone,什至lonely,彷彿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份。我們什少疑問什至挑戰為何我們孤單地生存著,又為什麼我在一起卻又感覺不到在一起。講者Sherry Turkle給了一次很美妙的演講。我難以將她的演講重點一一記下。下文算是一篇小筆記,小警醒。

Alone together.
我們的確是單獨的共存,這本身其實相當矛盾,因為人是群居生物,本義就不單止是一同居住,還有心靈與肉體互相依賴。重點不是一同,而是永遠有支持有後援。 We are alone, but we are not independent, neither interdependent. 我們雖然習慣單獨,卻未有變得更獨立。相反,我們更希望與別人連繫,卻放棄了與別人連繫的機會與技巧。這也就解釋了為何我們社會互動為何充滿矛盾。

Relationship < Communication < Conversation  > Connection > Companion > Isolation
我實在太喜歡講者的論點,嘗試將他們都組織在一起。
以Conversation為起點,其實現代人生活就是欠缺溝誧,少了面對面,有情緒有感情的溝通。為什麼呢,因為溝通需求滿足的客觀條件太「多」了,而且我們不能「控制」話題,不能操控彼此的注意力。在網路中,我們習慣了改變自己,改好自己。以文字,圖片,用時間與心機將一個最完美的自己呈現。我們可以隱藏不想別人留意的地方,同時可突顯自己最得意最善長的地方。我們習慣引導別人的注意力。亦因如此,我們對別人的包容與耐性亦變得愈來愈低,因為我們習慣立即到點,點點皆美。所以我們再沒有時間與別人對話,太複雜,什至太可怕了。

我們有個連繫有夠了。你不需要了解我,不需要明白我,不需要認識我,只要我們互相連繫著就可以了。諷刺地,其實我想起Xanga.有時候我們很努力認為寫了幾篇文章,其實明明沒有讀者,沒有人看,沒有人在意,但自己就彷彿跟誰人舒發了心事。重點是,寫的過程中沒花太多時間滿足自己,沒有太多反思與感受,卻只是著重「作者與讀者的連繫」。我覺得這是conversation,但其實只是mere connection.什至,連connection也沒有。

慢慢連Connection也覺得要求太多的時候,我們也不太在乎心與心的連繫了。總之有個人-真人也好假人也好,能與我常在就可以了。正如筆者說,我們太渴望被重視,我們需要被聽見。但因為現實中我們會被人拒絕我們會孤獨,所以我們開始投向那些automatic listener 的懷抱。 工具用得不好,便是兇器。Facebook status, twitter, 什至日記,有沒有發覺我們寫了些什麼以後,竟覺得「總有人會明白我」。但其實,根本沒有人。那個聆聽者不存在,根本沒有東西正在試圖了解你,什至安撫你。 不。或者也是有的,但長此下去關係會變得愈來愈淺。我們根本欠缺關心別人私資本。我們放棄了。到最後只能安於這樣簡單又快捷的自慰。我們覺得自己被聽見,被重視,但只是一種幻覺。我們忘了自己。

太喜歡這一句:
If we are not able to be alone, we will be more lonely.
人生有時候是要獨處的,無論你需要還是不需要。Alone 與 Lonely 都是人生不能逃避的經驗。當我們不學習如何自處,從自處中反思,認識自己,到最後當不再單獨的時候,也會恆久感到空虛寂寞。等待別人救濟是危險的,特別是情感。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好處,其實一個人並非一個人,如果你懂得與自己溝通。透過思考,回憶,整理,你會更加了解自己。正如講者所言,當你了解自己的時候,才能真正欣賞並珍惜朋友,尊重朋友的獨特性,而不是將他們視為支撐自己脆弱靈魂的工具。

相反,由對話重新出發,學會聆聽(重點:什至聆聽你不感興趣的話題,這樣就變成了更有意義的溝通了。我們不但更了解身邊的人,而且更了解自己。學會溝通不單止為了建立關係,更加是自我反思,沉澱,安神定經的技巧。當駕馭了溝通,進一步建立的人情關係變會更加穩固。單獨與共聚可以並存,我們不再害怕一個人,不需要依賴別人口不對心的所謂回應而確認自己的存在。

We are lonely, but we are afraid of intimacy.
人性其實是這樣的。逃避,卻又期待。想一起,又怕一起。不要離我太遠,也不要緊緊靠近。這是人性,這也是我們人生要學習如何克服的一課。人愈長大,必須學習如何面對Lonely,又怎樣擁抱intimacy.我認同講者所說,其實不是別人不想跟我們對話,而是慢慢地我們也失去耐性與別人對話,更不說深層次的交流與分享。現在我們不用迫自己改變,科技給了我們很多很多逃避的籍口。科技將"Rich, Messy, demaning" 的關係簡化為有求必應,永遠亦應該盡如人意的美好。事實上,關係是需要學習如何駕馭的。不太易,但也不太難。學會對話是第一步,It is time to talk.

I am who I am, 重點散亂,錯別字多,是我。在上班日前的一夜我趕著要寫起這篇文章,就是想分享給各位。分享給我認為有可能聽得懂/有耐性聽的朋友。我明白要改變不易。頑固的我就是第一個認為改變並非一朝一夕的事。不過,TED talk給我很大的撼動,它除了讓我明白人-我與你-其實都是那樣荒謬又矛盾以外,我心底中一直深信的真理更加被確認:我們是需要跟自己溝通的。亦只有我們忠於自己,才有更大機會感動別人。連繫,什至關係,都少不了忠實面對及呈現自己的勇氣與敏銳。

我覺得,這篇文章也是我的一個TED talk.但我是以一個再不能平凡的香港的青年人轉述外國大師的演講。看畢以後,我疑惑過。多少日子一個人反思問題,感受生活,然後或者寫上面書寫在Xanga,我從connection出發了,究竟是走向companion什至lonely,還是另一邊是一種communication,是一份care一份comfort? 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不過至少我的文字提醒我,I write because i think; i think because i feel, i feel therefore i am. 每一夜做的,都不是無意義地對著一部電腦,奢求automatic listener's "acceptance" and "love". 我與另一個TED talker 都這樣想: 我們是透過詩篇來認識這個世界。假如寫完以後仍然一無所知,至少我擁有詩篇。

我有我的反思,我無權邀請大家反思,什至我不能保證反思以後質與量會有什麼即時改變。所以,我就在這夜分享我的想法,是她的大智慧。 這是Self reflection,但我更希望是一種connection, 什至是我們的conversation- Humanistic conversation.

Cap讀者們一定要看的,絕對不是Cap的文章。
其實是 Sherry Turkle: Connected, but alone?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t7Xr3AsBEK4#!&#1228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在想什麼?

可能你可能感興趣的: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