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1日 星期二

Ultimately

"Ultimately, all that really matters is how you feel about yourself when you are by yourself" - Impact theory

如果這樣的貼文是一種自我包裝,我就以這樣的包裝分享一些小想法。

其實還未Ultimately之前,how you feel about others when no one around 是更直接的讓你明白自己是個怎樣的人。人前我們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自己所屬的團體的norms,心中真正的想法很快會被淨化。你知道不應歧視,你明白不應嫉妒,你覺得自己不需在乎,大概是怕自己或別人看穿這心底的想法,所以制止自己。

唯獨真正自己一個,撫心自問,你所討厭別人的缺點,也是你不願接受自己的缺點。你輕輕的叫自己別在乎,其實是那道閃光刺痛了久藏於黑暗的眼睛。這世界的一切如果都讓你受傷令你看不過眼,大概冷不勝防你也用過同樣力道抱怨同樣庸俗無能的自己。你看到別人的價值,你會更易看到自己的價值。愛人如己是結果。你不能為了愛人而愛自己,也不能要求在愛自己多久以後就有愛人可愛。

你活在只有你一個人時所見所感受的世界。不是要人變得完美神聖,反而是,順著路走就應該慢慢看見美好。當你可以好好的不介懷別人的什麼,慢慢,慢慢就自然懂得接受自己同樣的不足。騙別人沒有用,人最後都騙不過自己。你和我問心都知道什麼是美,什麼是好,什麼惹人羨慕,只是對此種種,我們是否漸漸有了一個不糾纏不矛盾的答覆,而不是知道自己應該放下,實際上對真正放得下的人嘲諷謾罵。在心裡,我們總是有能力說出最難聽的話,罵人罵出六分的功架,然後對自己會罵到十二分的狠勁。為自己好,就是要在沒有人的時候深信自己的價值。而自己的價值,其實體現於你怎樣看身邊的人與事,並為他們賦予價值。

我一段時間就會想自己做的一切是為了自己而做還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回應。這個問題我原本以為很幼稚,也應該早就解答過了,應該不再疑惑。但當我見別人呃Like而有時莫名的感到一點不爽,我知自己的心又再不安。如果我介意別人這樣做,那麼到我自己想做同樣的事,儘管動機不一樣,但內心還是會批判自己的虛偽。我自知不清高,但又不甘庸俗浮華。結論是,到最後我會跟這樣的想法達成共識,我會由心明白這些貼文有趣的部份,我甚至會成長到明白做人應該mind our own business. 多一點欣賞,少一點酸溜溜,然後再遇到更多有趣的人,啟發自己,那別人再做什麼都不會對自己有太大關係。

但那畢竟需要勇氣,包括承認自己的小氣與葡萄和方丈脾氣。一個人的時候,我這樣想過你,想過自己。

把話說得太清,就怕讀來太沉重。及時行樂最好,但如果腦袋比心手腳要快一點,把追求快樂的重點記下來也好。到最後,我們也會不再似一個什麼都解釋一番的文青或科學家。我們的期盼是,生活中有兩分用作分享,其餘八分我們活得很好很好,忘了你,快活得無暇去記錄一切。To write is part of our “to live”. We wrote and we keep living, that's all.

對此沒有想法的人,同樣以自己的方法應對生活,時煩惱,時享受。另一方面,有這樣覺悟的人,有人說自尋煩惱,有人說突破麻木的循環。沒有誰比誰高尚,就算此刻你覺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比較好。

人與人要互動,就少不了subjective intrepretation. 重要,別騙自己。 不過背後的價值系統更重要。它讓人安心地做壞事,又令人滿足地吃苦為目標堅持。自己所信夠強,別人說話的助力和阻力就由你自行調節,甚至借力打力,而不會忙於react, 失了方寸。

好好生活就是了。共勉,讀友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在想什麼?

可能你可能感興趣的: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